- 王进;许龙;林涛;陶辉;
由于原水源地水质差或者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时空分布不均,现在原水长距离输水系统已经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原水输水的安全性,现通过新型管道模拟系统模拟原水长距离输水系统,研究投加Na ClO对生物膜群落结构及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O浓度的增加,出水耗氧量浓度先降低后增加;出水UV_(254)的值也是先增加后降低;但预氯化对NH_4~+-N,NO_2~--N,NO_3~--N的控制效果欠佳,3项的出水浓度都上升。随着NaClO浓度的上升,生物膜硝化及氨化细菌数量减少。微生物种群结构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均为优势菌门。NaClO预氯化能够显著影响原水长距离输水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出水水质有,因此投加适宜浓度的NaClO,可以大大提高输水安全性。
2020年02期 v.33;No.17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岳菲菲;倪利晓;王逸飞;王娜;刘烜瑜;
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分泌胞外物质,导致孔隙率减小。结合胞外物质在影响活性污泥性能和人工湿地除堵方面的研究,依据垂直流人工湿地反应器基质胞外多糖提取物的结构分析,选取β-葡聚糖酶,研究其对胞外多糖提取物的酶解效果。得出理论条件下其最佳酶解条件:底物质量浓度为2.8 mg/L,酶质量浓度为1.2 mg/L,体系pH值为5.5,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10 min。效果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底物浓度>酶质量浓度>温度>pH值。
2020年02期 v.33;No.172 7-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鹏;刘永乐;林鑫;舒璐;仝纪龙;
常规大气环境防护区域采用恒定源强进行计算,现实中有些生产装置其排污随时段发生明显变化。为选择典型的源强精确计算,以SiC生产线为例。通过CALPUFF模拟,反推H2S源强发现SiC生产过程呈现高、中、低水平周期性排放。利用均值聚类法核算出各时段源强以及平均源强。再计算各情景防护区域,选择出代表性的源强。结果显示:高、中、低水平排放源强是平均源强的3.15,1.31,0.71倍。平均源强与中、低水平排放源强的超标范围分布相近,但高水平排污时段,超标范围分布发生显著的变化。高水平排污时段制定的防护区域面积分别是中、低、平均情景下计算结果的4.41,16.61,8.17倍。对于非稳态排放源,选择高水平排放源强模拟对精准计算大气环境防护区域更准确。
2020年02期 v.33;No.172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军权;
为了研究野生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以废弃油井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0种野生植物种植,测定其种类、数量、生物量,并对植物体内和土壤石油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初始石油质量比为7 780,14 564,19324 mg/kg的3个样区中,铁杆蒿、虎尾草、猪毛蒿、冰草、白羊草在数量总和、生物量总和上分别占3个样区的78%,93%,100%和89%,95%,100%。5种植物的种类、数量在样区1,2,3中逐渐减小,植物总生物量顺序:样区1>样区2>样区3,样区总生物量与土壤石油含量成负相关关系。120 d样区1,2,3石油降解率分别为61.17%,46.13%和39.11%,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45.75%,30.72%和23.69%,石油降解率和样区总生物量成线性相关。植物中石油含量与土壤初始石油含量成正相关。
2020年02期 v.33;No.172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史娟娟;陈颖;郝若楠;曹澄澄;缪旭东;倪宇青;张学杨;
生物质气化发电多联产技术是一种生物质新能源开发方式,其副产品生物炭的高效利用是影响该技术市场化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制备小麦秸秆生物炭并进行了理化表征,研究了其对水中阿莫西林的吸附特性,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评价了p H值、离子浓度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度越高,所得生物炭的比表面积越大;低热解温度所得生物炭对阿莫西林的吸附质量比最大,可达55.25 mg/g;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吸附温度可以增加生物炭对阿莫西林的吸附量;最佳吸附pH值为7;金属离子Na+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吸附量的减少。
2020年02期 v.33;No.172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郜银梁;尹娟;亚涛;冯瑞枝;范荆凯;林佩斌;
采用絮凝-缺氧-好氧-沉淀组合工艺构建一体化设备处理模拟黑臭水体。通过采用碳纤维作为一体化设备的挂膜材料,在锥形瓶中加入碳纤维和菌剂,研究挂膜菌剂配比;在一体化设备中研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6,12和24 h),以及不同DO质量浓度(2,3,4和5 mg/L)等工艺条件对模拟黑臭水体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锥形瓶中碳纤维挂膜2 d后,投加复合细菌菌剂与反硝化菌剂比例为9∶1时,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效果最好,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70,17.84,20.4和0.415 mg/L,此挂膜效果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6 h和DO质量浓度为3 mg/L条件时,一体化设备的运行效果最好,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28.01,4.50,5.66和0.244 mg/L,去除率分别为82.98%,81.72%,84.12%和90.38%。对工艺的摸索为今后黑臭水体的治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0年02期 v.33;No.172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姗姗;陈琳;王成燚;
电容去离子(CDI)实验中以活性炭纤维毡为电极,在间歇式反接电压脱附(CM-RVD)条件下以NaCl溶液为进水溶液连续循环100个周期。运行初期NaCl去除率逐渐上升并且在第50个周期达到峰值37.1%;随后去除率逐渐下降,在第100个运行周期时降低至7.4%。CDI的脱盐性能和运行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电极性能,脱盐率的下降主要是电极氧化所致。通过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BET分析发现,电极含氧量逐渐上升并且孔隙结构被破坏,这导致了CDI长期运行下脱盐性能恶化。在此基础上,使用了间歇式零电压脱附(CM-ZVD)和单通式反接电压脱附(SP-RVD)等提高脱盐率的方法。对于CM-ZVD,通过使装置短路进行离子脱附,在无电场的情况下,可减缓电极的氧化;对于SP-RVD,整个装置进水浓度稳定,总电荷量增多,脱盐效率提升,并且进水通道中H2O2的浓度降低,对电极氧化有轻微抑制作用。
2020年02期 v.33;No.172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袁良霄;刘有才;黄叶钿;赵迪;王晓波;
以油茶果壳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及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得了Zn/Al类水滑石磁性生物炭复合材料(LMB)。研究了LMB的添加量、吸附时间、p H值对Pb~(2+)吸附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LMB吸附Pb~(2+)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化学吸附为反应速率控制步骤。Elovich模型拟合结果表明LMB吸附Pb~(2+)存在慢化学反应吸附过程,是由反应速率和扩散因子决定的非均相扩散的吸附-脱吸过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段拟合说明吸附过程伴随着多线性且吸附过程中颗粒内扩散不是唯一的速率控制步骤。吸附等温线表明,LMB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LMB对Pb~(2+)的单分子层最大吸附质量比为213.0 mg/g。
2020年02期 v.33;No.172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蒋少杰;金珊;薛银刚;
建立了一种使用全自动紫外油分析仪测定地表水中石油类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0.005 mg/L,线性范围0.00~16.0 mg/L,相关系数0.999 9,4种不同浓度配制样品测定的相对误差-11.0%~7.0%,相对标准偏差4.2%~6.5%,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HJ 970—2018《水质石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相关质量控制要求。将全自动分析方法应用于2019年下半年常州市城市饮用水源地石油类的测定。相比于手工分析方法,全自动分析方法能有效提高分析效率并降低职业危害。
2020年02期 v.33;No.172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昕;李继影;景明;陈瑜;
以4期Landsat8-OLI影像为数据源,使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对太湖(苏州辖区)2015~2017年、2019年水草生长期的水生植被分布进行遥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近年来绝大部分水生植被主要集中在东太湖、胥湖湾、贡湖湾以及沿岸带,水生植被覆盖的总面积在经历2015~2017年的连续缩减后于2019年有所回升;2015~2017年,挺水植物覆盖面积基本稳定,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覆盖面积均出现不同幅度的缩减;2019年东太湖区域的水生植被分布较往年相比变化幅度较大,使整个湖区的水生植被分布出现大的变动。
2020年02期 v.33;No.172 49-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甘志永;李艳荣;徐蕾;李克成;
采用聚丙烯酸酯(PA,85μm)涂层萃取头,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GC-MS/MS)测定水中14种酚类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主要对顶空温度、平衡时间、吸附时间等参数进行了实验优化,结果表明:在70℃下平衡40 min,吸附时间为15 min时,顶空固相微萃取过程基本达到平衡;在2.0~4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14种酚类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方法检出限在0.04~0.28μg/L范围内,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平均值在83%~116%之间,6次平行测定的RSD范围在2.3%~12.3%之间。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和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能够满足水中酚类污染物的检测要求。
2020年02期 v.33;No.172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西亚;凌虹;周旭;盛洁;岳强;沈辛怡;朱金格;
为了解阳澄湖沉积物N,P及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及污染状况,于2018年2月采集沉积物并测定了TN、有机质(OM)和TP含量,分析了污染因子含量分布及其相关性,采用有机指数和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进行了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阳澄湖表层沉积物中TN质量比为3 046.65 mg/kg,变化范围为1 272.66~5 399.56 mg/kg,TP平均质量比为721.90 mg/kg,变化范围为412.15~1 425.54 mg/kg,OM的平均质量分数为8.28%,其变化范围分别为1.24%~27.55%。TN和OM空间分布均呈现出阳澄西湖低、阳澄东湖高的特征,TP空间分布与TN,OM空间分布相反。相关分析表明,TN和OM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p <0.05)。有机指数和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阳澄湖全湖区氮水平处于污染状态,TP水平已达到重度污染状态。
2020年02期 v.33;No.172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杨俊;饶利华;姚思鹏;张巍;蔡婷婷;
以西湖主要湖区1999~2018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以TN,TP,COD_(Mn),NH_3-N为评价指标,采用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对西湖近20 a来综合治理效应进行评估。水质指标基本信息显示,20 a间西湖主要水质指标浓度下降显著,其中北里湖NH_3-N下降幅度最大,小南湖TN下降幅度最小。综合标识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西湖治理措施对综合水质改善效应显著,自2007年起,西湖监测湖区综合水质类别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其中小南湖自2016年起稳定在Ⅱ类水质标准。西湖不同湖区综合水质受治理措施影响不同,引水及生态修复对小南湖水质的提升效果基本一致,对西里湖、外湖、北里湖而言,引水带来的水质改善效果大于生态修复。近20 a,西湖引配水工程对稀释西湖水体营养盐浓度作用显著,生态修复在降解西湖氮盐,提升综合水质方面有很大作用,同时在强化水体自净能力及保持水体稳定性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2020年02期 v.33;No.172 65-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