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技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研究报告

  • 跨界区域排污口位置方案比选及可行性分析

    钱思祐;逄勇;

    为分析跨界区域入河排污口对水环境影响并确定最优位置,以淮安市某工业污水处理厂为例,采用MIKE11模型和一维稳态模型评估港河、盐河河道上3个排污口方案。基于层次分析法,设置环境影响、社会敏感性和经济性3项指标共6类因素对各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港河排污口方案对三口镇桥断面水质造成影响后仍可达标;盐河排污口方案可对袁闸断面造成影响,事故排放时NH3-N预测值超出地表水Ⅲ类标准。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港河排污口(方案1)为最优方案。研究可为入河排污口选址提供一定思路,为排污口规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2期 v.38;No.20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运行参数和工况条件对蓄热式氧化炉净化效率影响的分析

    吴娅;

    为探究运行参数和工况条件对蓄热式氧化炉(RTO)净化效率的影响,以三塔式蓄热式氧化炉和乙醇废气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燃烧温度、阀门切换时间和入口乙醇浓度在高、低风量工况下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净化效率随燃烧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当达到对应工况平衡温度后,提高温度对净化效率影响不大。相同燃烧温度下,较长停留时间时净化效率略高。阀门切换时间对净化效率无明显影响,但耗电量在一定范围内随切换时间增加而增加。当入口乙醇浓度较低时,提高燃烧温度和停留时间均对净化效率的提高效果显著。

    2025年02期 v.38;No.202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土壤中烷烃的热脱附行为及动力学特征研究

    任科研;王水;张居兵;王海鑫;李梦雅;钟道旭;

    采用热重-红外联动技术研究了3种典型石油烃(烷烃)组分的热脱附特性,结合烷烃热脱附产物的组分分析,揭示了烷烃热脱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升温速率下,3种烷烃的热脱附温度窗口均向高温区移动,且最大脱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烷烃的热脱附反应活化能随升温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15℃/min时活化能最低;相同升温速率下,碳链越短热脱附反应活化能越低;烷烃热脱附过程产生的挥发性气体组分基本相同,但各组分含量不同。研究有助于了解烷烃的热脱附行为及尾气成分,可为改进热脱附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2025年02期 v.38;No.202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滩涂光伏建设中生境改变对水鸟影响及减缓措施研究

    芦昱;钟稚昉;秦昊;

    南黄海沿海地靠长三角腹地,电力需求大,光能资源充足,是发展光伏的重点区域。沿海滩涂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最重要的节点,由于互花米草入侵和人类活动,迁徙水鸟的栖息地不断缩减。为协调光伏占用和水鸟保护,如东县堤外滩涂光伏拟建设于互花米草密生区内,在清除互花米草后建设集中式光伏,并开展底栖动物投放等生境改造。通过设定对照区进行类比评价,调查鸟类种群和底栖动物分布,分析发现,项目建设期,人类活动会驱离光伏场区附近栖息的鸻鹬类等水鸟,同时导致底栖动物生物量减少;项目运营期,互花米草区恢复成光滩,叠加其他生态补偿措施实施后,将大幅提升区域内湿地水鸟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5年02期 v.38;No.202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诱导结晶软化矿井水反渗透浓水静态试验研究

    程海涛;胡瑞柱;魏继林;李恺弘;王小强;宁丁莹;

    分别使用不同粒径诱导结晶法去除矿井水反渗透浓水中的Ca~(2+)和SO_4~(2-)并进行静态试验,同时对反应温度、晶种投加量、搅拌强度及搅拌时间等因素对Ca~(2+)去除效果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水中Ca~(2+)去除率可达56%,SO_4~(2-)可同步去除率为14.3%。反应前、后晶种表面SEM和EDS分析表明,试验中产生的结晶物附着在诱导晶种表面。与传统的化学药剂沉淀法相比,诱导结晶法在不添加其他化学药剂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软化脱盐效果,所形成的结晶物质成分单一且具有资源回收价值,对环境未产生附加影响,是一种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新型绿色软化脱盐技术。

    2025年02期 v.38;No.202 25-2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污染防治

  • 基于漂烫预处理的水草压榨脱水规律及处置方式的研究

    谈正伟;林乃喜;

    针对水草直接压榨脱水含水率过高难以直接利用的问题,根据漂烫和压榨条件对压榨脱水规律的影响,提出漂烫+二次压榨的处置方案并通过理论计算对比该方案和传统压榨后烘干方案的能耗,同时考察尾水性质和养分分布。结果表明,70℃以上温度漂烫预处理可显著提升压榨脱水效果,苦草、伊乐藻、水葫芦的含水率分别降至66.82%,64.3%,67.02%,三者体积仅有直接压榨的16%~21%;新方案对比传统烘干方案平均节省能耗81%;漂烫可大幅增加尾水中的养分,其中大部分N仍保留在脱水残渣中,而P和K则较多地流失至尾水中。

    2025年02期 v.38;No.202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低氨氮生活污水运行效能

    齐彦培;庞素艳;张淦;孙玲玲;李宁;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NAMMOX)是一种低碳节能的自养型生物脱氮工艺,利用SBR反应器构建了两段式PN-ANAMMOX工艺处理实际低NH_4~+-N生活污水。采用“好氧曝气+缺氧抑制”策略快速实现了短程硝化,控制好氧/缺氧时间为100 min+220 min时,PN-SBR出水ρ(NO_2~--N)/ρ(NH_4~+-N)为1.68,ANAMMOX-SBR出水TN去除率大于89%,接种污泥中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obacter丰度由3.75×10~5copies/g下降至1.56×10~2copies/g。基于长时间缺氧抑制的曝气时间控制方法可为低NH_4~+-N废水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02期 v.38;No.202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1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MABR强化传统AO工艺处理高氮污水的研究

    雷晓玲;李炬灿;黄媛媛;冯子泰;蒋晖;

    为解决传统AO工艺在处理高氮废水中耗能大、脱氮效果不佳的问题,先构建传统AO装置,对污水进行处理并分析其处理效果。随后于相同条件下,在该装置中加装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组件,再次运行并对比前后数据。结果显示,MABR+AO工艺在最佳运行参数下,系统运行稳定后COD_(Cr),NH_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3.75%,99.37%,74%,脱氮效果优于传统AO工艺。生物膜中的优势菌种为变形菌门。研究证明了MABR强化传统AO工艺处理高氮废水具有较好潜力。

    2025年02期 v.38;No.202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环境监测与大数据分析

  • 入海河流——小清河总氮时空分布及成因研究

    张慧;孟祥亮;宗雪梅;江倩倩;王长栋;石敬华;

    为探索山东省主要入海河流—小清河氮污染情况,对2020年至2023年小清河氮质量浓度进行了监测,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TN质量浓度相对较低,2021年和2022年质量浓度升高,2023年质量浓度降为6.7 mg/L,低于2020年,治理成效显现。TN质量浓度年度内整体呈现“U型”,枯水期污水处理厂出水对其影响较大,丰水期同时受污水处理厂出水和降雨量的影响;空间变化趋势为源头较低、中间偏高、入海稍低,上游主要受沿途污水处理厂外排水影响,中游农业面源为主要影响因素,下游影响因素减少,TN质量浓度轻微回落。TN主要成分为NO3--N,需重点关注污水处理厂NO3--N的去除效率。

    2025年02期 v.38;No.20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基于多检出限回归法的核电厂周边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参数估计

    王春梅;张彩虹;陈东军;

    大气辐射环境监测样本中经常包含低于探测限(LOD)以下的数据。当低于探测限数据比例较高时,简单替换法可能对数据表征造成较大偏差。通过介绍多检出限次序统计量回归法(MR),提出了基于删失比例的估计误差补偿方法,并分析了样本容量、变异系数与删失比例对均值估计值的影响,同时对MR法与1/10 LOD替换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检测MR法准确性,并以核电厂辐射监测数据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R法的样本达到2 000时,均值估计值趋于稳定;MR法的删失比例适用范围建议控制在50%以内,并得出基于删失比例的误差补偿函数,说明MR法比简单替换法更为合理。

    2025年02期 v.38;No.202 51-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基于LEAP模型的农业活动碳排放情景预测与减排路径分析

    何志斌;郝英杰;王盼;姬成岗;韦宗伯;姜永利;

    建立云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LEAP模型,设定了基准与低碳2种情景模式,预测了2020年至2035年农业领域碳排放量及排放趋势,通过碳排放结构分析碳排放的主要与次要碳源成分,提出了农业领域碳减排路径。基准情景2031年实现碳达峰,峰值约为403万t;低碳情景2030年达到峰值,峰值为392万t。碳排放贡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化肥>农膜>农药>农用能源的使用>秸秆的燃料化利用;低碳情景下化肥、农药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降幅分别为7.46%和1.05%,秸秆利用和农膜使用的碳排放相对稳定,农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为上升趋势,涨幅6.53%。减排路径关键在于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农膜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以及农业生产对化石能源的合理分配与光伏能源的开发利用。

    2025年02期 v.38;No.202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基于颗粒物发生器的β射线法PM2.5监测仪性能研究

    孟环;张健;罗霄旭;李海军;杨梦;焦夕钰;沈秀娥;

    采用颗粒物发生器产生不同浓度的颗粒物,通过粒径谱仪和手工称重判断发生浓度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后,连接β射线法PM_(2.5)监测仪开展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粒径(均在2.5μm以下)和发生浓度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发生浓度真实可靠,手工称重结果与发生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5)。颗粒物发生器接入β射线法PM_(2.5)监测仪后,监测数据稳定性较好(RSD<5%),在线监测结果与发生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9)。同时总结了监测仪在正常运行和质控过程中的数据变化规律,通过结合不同测量单元的特性,可为监测人员提供实时、真实、平稳的数据。

    2025年02期 v.38;No.202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专论与综述

  • 锰渣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技术应用现状研究

    王硕;张彩丽;潘涔轩;岳波;叶旌;

    早期“锰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中锰渣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为解决该难题,亟待采用锰渣无害化处置技术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治理。当前锰渣无害化处置技术工艺效率有明显提升,部分综合利用途径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对此,通过归纳锰渣实际生产应用中无害化处置工艺技术原理,综述锰渣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和应用现状,总结了各项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情况。建议未来应对锰渣开展分级处理,实行资源化利用;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保障锰渣处理、利用过程严格落实HJ 1241—2022《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有关要求。

    2025年02期 v.38;No.202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新污染物二氯甲烷废气排放标准与治理技术的进展

    胡志军;袁杰;陈斌;王志良;

    为探讨DCM的排放标准和治理技术,从回收和破坏的角度综述了DCM治理的典型技术,包括冷凝、吸附、吸收和燃烧的研究现状。研究表明,冷凝法适用于高浓度DCM废气的回收,但单独使用时难以达到排放标准;吸收法通过扩散将气态污染物转移到液相,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才能实现分离、回收或完全降解;吸附法为处理低浓度DCM废气的有效方法,但吸附剂的再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燃烧法可以完全破坏DCM,但容易引起催化剂中毒和二噁英的生成。各DCM处理技术均有其优点和缺点,联合工艺能有效克服单一工艺的局限性,有望成为工业DCM废气处理的主流方向。

    2025年02期 v.38;No.202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环境科技》征稿启事

    <正>办刊宗旨:《环境科技》以服务于环境污染防治实践为目的,重点报道环境科学研究成果、实用技术、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及环境管理新思路、新方法等。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评价与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大数据分析、专论与综述等。征稿范围:有关环境科技、环境工程及其相关的应用理论研究及实用技术;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环评规划、清洁生产和环境问题综合整治等方面的论文:环保工作经验、环境与法治、环境文化构建及其他有关的论文。主要刊载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或自主知识产权的论文,省级以上的基金项目文章优先发表,包括有一定创造性学术见解的理论论述,有科学依据的试验报告等,也刊载来自设计、生产、运行管理一线的经验总结和体会,同时刊载高质量的综述类文章,国内外有关环境科技的学术动态、会议介绍、新书讯以及拟在建项目信息等也欢迎及时提供。

    2025年02期 v.38;No.202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