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技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研究报告

  • MoO3-x/BiOCl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降解盐酸四环素的研究

    张睿宸;杨汉培;高照;柴斯琦;

    通过水热法将具有LSPR效应的氧缺陷MoO_(3-x)对BiOCl进行了复合改性,首次合成了MoO_(3-x)/BiOCl异质结光催化剂。对制备的光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oO_(3-x)/BiOCl异质结的构建将BiOCl的光响应范围拓宽至可见光区域,同时,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提高了其光催化活性。以盐酸四环素(TCH)为目标污染物对所制备样品进行可见光催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Mo_(O3-x)与BiOCl的质量比为12.5%时,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最佳,其表观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是BiOCl的9.35倍。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在TCH光催化降解反应中的主要活性物种是·O_2ˉ和h~+。

    2020年01期 v.33;No.17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环境水体微囊藻毒素的光催化降解途径与机制研究

    王逸飞;倪利晓;岳菲菲;刘烜瑜;王娜;陈旭清;张建华;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现象频繁发生,其最主要危害是产生和释放以微囊藻毒素(MC-LR)为主的多种藻毒素。由于MC-LR具有很强的毒性,且其在水体中很难被传统方法有效处理,因此如何有效去除MCLR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利用课题组之前通过水热法制得的可见光响应的Fe_2O_3/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MC-LR的吸附性能和光催化降解性能。通过氧化物种捕获试验分析了Fe_2O_3/Bi_2WO_6光催化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是羟基自由基(·OH)和空穴(h~+)。使用液相质谱联用仪(HPLC-ESI-MS)鉴定了MC-LR光催化降解过程中形成的9种主要中间产物。根据中间体的分子量,推测出中间体的结构,并提出了3种可能的降解途径。

    2020年01期 v.33;No.171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山地城市生物滞留带改良填料除氮效果研究

    雷晓玲;罗棉心;魏泽军;杨程;

    选取3种除氮性能好的填料与典型山地城市生物滞留带常用土壤按照不同体积配比混合,作为生物滞留系统的填料层进行氮污染物去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5%蛭石组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稳定在95%左右,其次为火山岩,最差为沸石;与其它2种填料比较,35%沸石组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但稳定性不如蛭石组合填料。相同填料层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优于TN,当填料配比为50%时,除氮率均低且不稳定。综合考虑填料对氨氮和TN的去除效果时,蛭石、沸石、火山岩是生物滞留带填料较好的选择。另外,它们与土壤的最优配比分别为蛭石35%、沸石35%和火山岩20%。

    2020年01期 v.33;No.171 13-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超声波声强及其对污泥脱水特性影响的研究

    王彦莹;周翠红;吴玉鹏;曾婉琳;

    随着污泥产量的逐年增加,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污泥预处理技术中,超声波由于其独特的空化效应受到广泛关注。以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声波对污泥脱水特性的影响。通过2种形式的超声波设备声强数值模拟对比发现,第2种超声波设备声能更加集中且最大值为4.2×105Pa;使用碘量法对超声氧化性进行测定得出:超声时间为150 s、功率为450 W、处理量为100 mL时氧化性最强。对超声波作用后污泥颗粒粒径及分布特性进行研究:超声时间为120 s、功率为450 W、处理量为80 mL时脱水效果较好。污泥经过超声处理后其粒径在6~7μm时有益于脱水。研究为优化超声波工艺并促进污泥脱水特性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性数据。

    2020年01期 v.33;No.171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硫化亚铁去除水中四氯化碳的实验研究

    蔡邦成;翟由涛;王玉磊;

    四氯化碳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够在环境中长期稳定存在,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通过批实验研究FeS去除四氯化碳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反应时间、温度、pH值、FeS投加量等因素对四氯化碳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FeS去除水中四氯化碳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3.5 h,温度25℃,pH值7,FeS与四氯化碳质量比1 200∶1,四氯化碳去除率可达95%以上,能够有效去除水中四氯化碳污染,此时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四氯化碳的降解速率常数(k)为0.962 5 h~(-1)。

    2020年01期 v.33;No.171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以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烧制水处理陶粒材料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路娟;李天鹏;李玉龙;

    经适当处理,利用固体废弃物替代黏土及页岩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制备水处理陶粒材料是可行的。为此,开展了以脱水污泥、粉煤灰和河道淤泥为原料采用高温培烧法制备水处理陶粒材料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陶粒坯料粒径、Na2SiO3和CaCO3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1.0 cm,5.0%和5.0%的条件下,水处理陶粒材料的破碎率与磨碎率之和、含泥量、盐酸可溶出率、空隙率及BET比表面积分别为0.2%,0.2%,0.01%,71%和7 500 cm2/g,符合我国行业标准(CJ/T 299—2008)要求。与此同时,其浸出液中金属离子浓度明显低于我国国家标准(GB 5085.3—2007)阈值。

    2020年01期 v.33;No.171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污染防治

  • 混凝-臭氧-超滤工艺处理活性炭滤池反冲洗废水

    于晓斐;周冰洁;林涛;

    针对活性炭滤池反冲洗废水中颗粒物、有机物及微生物的复杂水质特性,研究了混凝-臭氧-超滤工艺的净化效能,以期为水厂反冲洗废水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混凝-臭氧氧化预处理后,超滤膜出水水质良好,浊度为0.10 NTU,UV254和ρ(DOC)分别为0.026和1.35 mg/L,微生物指标、消毒副产物和嗅味物质等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程度较低。因此,混凝-臭氧-超滤工艺对活性炭滤池反冲洗废水有良好的净化效能,并可以保持长期稳定运行。

    2020年01期 v.33;No.171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UASB-喷洒式生态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吴松;陈华;刘春晓;汪银梅;衡强强;李泽兵;

    研究了UASB-喷洒式生态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果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中的COD,TN,TP,SS去除率分别为69.2%~86.5%,56.45%~93.15%,68.59%~86.82%和83.51%~93%,出水透明度很高。对UASB和生态滤池内指示性微生物分析研究发现,UASB池内以厌氧颗粒污泥为主,生态滤池内以钟虫为主以及少量的轮虫和红斑飘体虫。该工艺遵循生态净化原理,投资少、运维成本低廉,适合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

    2020年01期 v.33;No.171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新型稳定控制热解炉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应用

    黄宇钊;韩彪;潘翠;覃岳隆;陈宁华;

    采用一种新型稳定控制热解炉低温热解处理生活垃圾,克服了热解炉内局部热解不充分产生二噁英及残留垃圾的问题,强化了混合和热交换过程,提高了热解反应速率,热解在35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通过热化学反应,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燃性的较小分子物质。生活垃圾通过微生物除臭降解系统处理,避免了恶臭的产生,同时针对生活垃圾热解应用种存在的问题,提出该技术应用推广的建议,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热解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0年01期 v.33;No.17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土壤热脱附技术修复工厂化模式研究

    李超;李修强;金晶;徐新;安洪逸;王殿二;

    近年来,我国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较多,且污染地块位置集中、修复面积巨大、项目施工期短,建立服务整个区域的整体整治开发需求的土壤修复工厂很有必要,这不仅可以减少污染土壤修复的成本,也可以有效控制修复过程的二次污染,降低修复过程的环境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土壤修复企业的良性发展。从修复工厂的功能、组成单元、组织架构及修复工艺选择方面对土壤修复工厂进行了初步设计与介绍。

    2020年01期 v.33;No.17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熔炼炉烟气超低排放治理应用分析

    林炜;杨家军;

    工业固废是目前重要的污染源之一,通过焚烧是进行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的常规方法。但是其产生的烟气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波动大,治理难度大,是环保治理的一个难点。通过熔炼炉烟气超低排放工程应用和运行情况分析,系统脱硝效率大于98.6%,脱硫效率大于95%,CO脱除率约97%,VOCs脱除效率大于95%,在满足超低排放要求的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同时可以协同脱除多种污染物。还阐述了RTO燃烧室旁路风门调整试验情况、SCR直喷氨水分析、GGH结构型式和运行存在的问题、湿式电除尘器的变工况调节适应性。在总结熔炼炉烟气超低工艺的可行性上提出了工艺改进措施。

    2020年01期 v.33;No.171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环境评价与分析

  • 江苏省内河船舶废水污染现状及影响研究

    徐文文;殷承启;张玮;姜文婷;

    通过在江苏省内河船闸、港口对内河船舶废水污染防治现状进行调研,并计算江苏省内河船舶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分析内河船舶废水污染物排放对江苏省、太湖流域以及京杭运河苏北段等敏感区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江苏省内河总400总吨以上船舶基本配备了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装置正常运行的艘次占比仅为23%,油污水收集处置装置配备以及运行情况较好;2017年江苏省内河(含长江)船舶共排放310.2万t生活污水,318.0万t油污水,其中共排放COD 7 911.4 t,NH_3-N 62.1 t,TP 15.5 t,油类物质(包括动植物油和石油类)698 t,BOD5775.7 t,SS 775.7 t;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废水污染排放占比高于江苏省以及太湖流域船舶污染物排放占比,苏南运河、苏北运河的船舶港口COD排放占比达到2%以上,TP排放占比在1.5%以上,NH_3-N排放占比也在0.5%以上,由此可见对于排放密集河段以及其他污染源已得到有效控制的清水通道,有必要对船舶港口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管控。

    2020年01期 v.33;No.171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洮滆水系主要湖泊底质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

    张小琼;邰勇;徐东炯;

    以洮滆水系为研究对象,通过Biolog-ECO技术分析了长荡湖、滆湖、太湖竺山湖等洮滆水系底质微生物的群落功能性。研究发现微生物整体代谢能力竺山湖>滆湖>长荡湖。微生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滆湖、长荡湖、竺山湖。湖泊底泥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的差异性较小,因洮滆水系的碳源等外来污染物基本相似。

    2020年01期 v.33;No.171 61-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州市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变化分析

    曹彦燕;李勇;曹杨;茌文静;

    基于2016~2018年期间徐州农村环境监测结果,对徐州市农村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空气、土壤等方面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监测结果表明,徐州市农村环境空气中的PM_(10),NO_2和SO_2年均值均达到GB 3095—2012二级标准;地表水多数断面达到GB 3838—2002Ⅲ类水质的标准,但仍有部分监测断面处于Ⅳ~劣Ⅴ类之间;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多数达到GB/T 14848—2017Ⅲ水标准,但个别县区达标率较低;徐州试点农村土壤环境总体处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低状态;试点村庄的RQI处于58~70之间。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监测范围和能力,进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以及综合评价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2020年01期 v.33;No.171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环境监测

  •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8种有机氯

    于佩;甘志永;徐蕾;

    建立饮用水中8种有机氯的自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GC-QQQ-MS/MS)同时测定的快速分析方法。通过实验,优化了固相微萃取纤维涂层的选择、萃取时间、温度和质谱参数等萃取条件。使用三重四极杆质谱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扫描,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萃取头(100μm),在50℃下转速350 r/min萃取40 min。在质量浓度为2.0~50.0μg/L线性范围内,该方法对水中8种有机氯所得的回归方程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值为0.997 7~0.999 5,检出限为0.059~0.103μg/L。质量浓度20.0μg/L加标水样的8种有机氯回收率在79.2%~112.8%之间,6次平行测定的RSD范围在6.9%~10.9%之间。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能够同时准确定性,且无需溶剂对环境友好。

    2020年01期 v.33;No.171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综述与专论

  • 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因素及供需研究进展

    邓煌炜;廖振良;

    基于目前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发展,简单介绍了已知的生态系统服务改变的驱动因素,介绍了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方法,包括土地使用/覆盖矩阵模型、生态系统服务和交易的综合评估模型(In VEST)、综合叶面积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ESPI)、土地开发指数(LDI)等,指出了当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量化以及驱动因素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未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需注重供应与需求的协同关系,强化对供需关系的量化研究,注重气候及非气候变化多元驱动因素的多耦合作用,确定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阈值,加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时空动态评估。以生态安全及可持续为基本,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作为目标建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监测预警机制,为城市生态建设与安全提供依据。

    2020年01期 v.33;No.171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2K]
    [下载次数:10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 ]

  • 《环境科技》征订启事

    <正>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32-1786/X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4829《环境科技》于1988年创刊,是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环境科学技术类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环境科技》以直接为环境污染防治实践服务为宗旨,重点报道环境科学最新实用技

    2020年01期 v.33;No.17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境科技》征稿启事

    <正>办刊宗旨:《环境科技》以服务于环境污染防治实践为目的,重点报道环境科学研究成果、实用技术、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及环境管理新思路、新方法等。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评价与规划、专论与综述、环境管理、环境论坛等。征稿范围:有关环境科技、环境工程及其相关的应用理论研究及实用技术;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环境教育、环境经济、环评规划、清洁生产和环境问题综合整治等方面的论文;

    2020年01期 v.33;No.171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醉美金龙湖》

    孙晋平;

    <正>~~

    2020年01期 v.33;No.171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