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孙力平;吕建波;李志伟;王元月;
分别采用微电解-Fenton氧化串联工艺和H2O2强化微电解工艺预处理难降解拉米夫定工业废水,通过对有机物、色度去除率的优选和反应过程中Fe2+浓度变化的分析,确定了最佳工艺及工艺运行方式。结果表明,微电解-Fenton氧化串联工艺宜采用微电解阶段后调节pH值的运行方式,与不调节pH值的运行方式相比,CODCr去除率提高了6.85%;H2O2强化微电解工艺,反应100min时,CODCr去除率为71.71%,色度去除率为98.15%,与微电解-Fenton氧化串联工艺相比反应时间短,投加药剂费用少,不需另设专门Fenton反应设备。通过废水处理前后的UV/Vis吸收光谱图比较,表明2种工艺对拉米夫定废水具有较理想的处理效果但最终降解产物不同。
2010年04期 v.23;No.11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钱奎梅;王丽萍;李江;张谨;贾丽菲;
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和污泥3种配比的复合基质作为试种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进行盆栽实验,通过考察接种AMF对复合基质中植物出苗率、根冠比以及植物对总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吸收的影响,研究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AMF对的接种效应。结果表明,接种AMF,明显促进矿区复合基质中植物的生长,有效增加了宿主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增加了矿区复合基质的有机质含量,加速矿区复合基质的熟化
2010年04期 v.23;No.11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袁强;李辉;吴迎秋;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MCM-41分子筛,通过XRD,N2吸附-脱附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以MCM-41分子筛作为吸附剂,以罗丹明B溶液模拟染料废水,进行了吸附脱色实验,考察了吸附时的pH值、温度、浓度、平衡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较宽的pH值范围(3~9)和低温(5~20℃)时,MCM-41分子筛对于罗丹明B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每克吸附质量可达到113~141mg。
2010年04期 v.23;No.111 10-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黄峰;李勇;潘继征;李文朝;陶花;
秋末冬初在富营养化滆湖的围隔中引种沉水植物,分别构建5种植被区、菹草-伊乐藻区、菹草区、伊乐藻区,调查4种区域内植被恢复及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发现菹草-伊乐藻区不仅能在冬春季节保持对营养盐较高的去除效果,并能在冬季有效缓解苦草等植物死亡(5种植被区)给水质带来的不利影响;菹草-伊乐藻区对比湖面敞开区域内TP,TN,NH3-N,Chl.a的去除率可达62.9%,31.5%,53.9%,46.1%,对CODMn的去除率仅为9.7%;比较各单种区:伊乐藻对TN的去除效果要好于菹草,菹草对TP的去除效果要好于伊乐藻。
2010年04期 v.23;No.111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赵振;
通过人工模拟的方法,进行了氧化试剂(硝酸钙)控制黑臭底泥营养盐释放的研究。结果表明,黑臭河道底泥注入氧化剂(硝酸钙)大约30d内,表层黑臭底泥颜色就呈现深黑色-暗灰色-灰黄色的渐变矿化过程;对上覆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测定表明,氧化试剂(硝酸钙)注入底泥中,有效抑制上覆水体中TN、氨氨、TP和磷酸盐浓度高峰值出现,但对COD浓度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过河道污水与黑臭底泥组合中注入氧化试剂(硝酸钙)和清水(自来水)与黑臭底泥组合中注入氧化试剂(硝酸钙)的效果比较,前者对黑臭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抑制效果更好;实验结果显示,硝酸钙作为底泥中污染物释放的抑制剂,可成为底泥就地处理和控制内源污染向水体营养盐释放的一种技术方法和发展方向。
2010年04期 v.23;No.111 17-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杨雷;郭一令;王森;贾旭亮;
为了考察曝气生物滤池中穿孔管曝气性能及风量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同一风机供给不同实际生物滤池单元、不同风机供给同一滤池单元,进行曝气充氧试验,分析充氧能力、氧转移效率、动力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滤池单元,大风量风机的充氧能力比小风量风机高,动力效率和氧转移效率比小风量风机低;同一风机对于大体积滤池单元的氧转移效率、动力效率比小体积滤池单元的高。
2010年04期 v.23;No.111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钱斌;金秋;谢祥峰;吉祝美;
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基质人工湿地在水力负荷较小时表现出较高的有机物和氮磷去除效率,当水力负荷提高后去除率明显降低,而煤渣基质人工湿地在低水力负荷时去除率相对较低,但对水力负荷的变化有较好的抗冲击能力。人工湿地的前端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率在50%以上。
2010年04期 v.23;No.111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黄晓霞;刘茹;
以钛酸四丁酯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掺铁TiO2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光催化氧化降解聚乙烯醇溶液。结果表明,掺铁量为0.12%,经450℃焙烧后所得光催化剂性能较好,在300W汞灯光照105min,聚乙烯醇的质量浓度为10g/L,催化剂投加量为1.2g/L的条件下,聚乙烯醇分子量的降解率达92.1%。
2010年04期 v.23;No.111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书华;姬红;张国锋;孟俊峰;许效天;
以漯河市沙南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简要介绍了改良型氧化沟在处理城市污水中的工艺原理及运行特点,分析了其运行情况及效果,结果表明:主要出水指标CODCr,BOD5,SS,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2.62%,95.51%,97.82%,90.53%,72.95%,95.67%。出水水质完全达到了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一级标准A标准和中水回用要求。
2010年04期 v.23;No.111 30-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丹旭;张静;
随着工业的发展,高浓度氨氮废水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目前针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治理方法中均存在一些缺陷,难以圆满解决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治理难题。受供暖及制冷水脱气技术的启发,结合现有脱氮技术的研究,可采用真空脱氮法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治理,现已取得实验室测试的成功,表明采用真空脱氮法可以有效治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并可以减少运行费用、二次污染,实现废物综合利用。
2010年04期 v.23;No.111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邵良成;吴玉华;汪洁;
针对某皮革废水NH3-N高的特点,采用预处理去除80%的SS、90%的S2-、80%的铬及60%的CODCr后,废水采用A+O+MBBR工艺,改造后工艺达到了CODCr去除效率90%,NH3-N去除效率98%,实现了制革废水的达标。
2010年04期 v.23;No.111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唐振婷;王春冬;陆宁;
采用PAC/SBR工艺处理经混凝预处理的汽车工业废水,在混凝处理已基本去除SS、胶体和重金属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曝气时间和活性炭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CODCr质量浓度(>600mg/L)较高的情况下,投加ρ(PAC)为300mg/L,可使曝气反应时间由7~8h缩短为2h,出水完全达到GB/T19923—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的要求。
2010年04期 v.23;No.111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詹旭;邹路易;
无锡某工程开挖过程中发现不明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流出,经专家组确认为有机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其有机磷、CODCr质量浓度最高时分别超过GB8978—1996《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64倍、3倍。在经过多种小试方案的实验室论证,最终确定了Fenton试剂+氢氧化钙联合处理的方法作为现场处置方案,处理后的废水中有机磷、CODCr质量浓度分别低于0.5,100mg/L,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2010年04期 v.23;No.111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钟钢;张新喜;王少平;董磊;任黎明;
结合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特点,将设计所需(包括结构设计和工程绘图)参数分为关键参数和种子参数,通过几个关键参数的设定后,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计算和绘图。参数化设计的实现平台是结合VB编程语言、数据库技术和AutoCAD绘图软件。以无阀滤池为例,实现了其参数化设计。结果说明,参数化设计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给排水工程设计中,实现计算过程和绘图过程自动化,同时设计结果被保存在数据库中,可方便设计者调用已设计的项目,进行查看、编辑和再设计,从而使设计过程人性化、科学化和智能化。
2010年04期 v.23;No.111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黄忠泉;陈明;
根据已投入运行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存在的各种影响正常运行的因数分析,从污水厂日常工艺运行的技术层面上,就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曾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及影响处理效果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介绍已实施成功的几点经验做法,供污水处理厂方参考。
2010年04期 v.23;No.111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金瑜;张红健;
灯丝生产行业化丝废水具有酸性强和钼含量高的特点。在此采用在废水中加入氨气将氧化态的钼合成钼酸铵的方法,成功制取了钼酸铵,有效回收了废水中的钼。详细介绍了钼酸铵合成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此工艺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010年04期 v.23;No.111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罗宏;裴莹莹;杨占红;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而环境容量的过度使用,又会反过来约束能源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确定我国的能源发展方向将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对我国能源供应和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近几年来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持续小于能源消费总量,供需缺口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全面和系统的梳理环境质量、功能分区、总量控制和低碳经济等能源发展的环境约束条件,有助于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为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能源环境政策提供参考。
2010年04期 v.23;No.111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周进;
阐述了构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之"付费制度体系"的"制造商责任制"、"消费者义务制"和"全过程管理"等基本原则,构建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之"付费制度体系"模型,并从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监督管理中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基金"及其相应职能的描述和制造商、进口商、零售机构、消费者和回收处理机构的职责和义务等方面对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之"付费制度体系"模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
2010年04期 v.23;No.111 66-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兆辉;王晓;胡永定;庞宗强;张会来;
超声波处理可分为高频波破解处理和低频波处理,影响超声波处理技术的因素有很多,如:频率、声强或声密度、时间等。如何控制超声强度、时间等影响因素,更大效率地发挥超声波对污泥的预处理和处理作用是研究的重点。采用联合技术,充分发挥超声波技术的优势也是现今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
2010年04期 v.23;No.111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尚若静;孟磊;张世达;
近年来,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2010年起南京市实施区域限行政策,以加快高污染在用车的淘汰更新。非现场执法系统在区域限行中的设计和应用,是提高限行执法效率和落实限行政策的新途径。
2010年04期 v.23;No.111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朱陆莉;刘志坚;王天雄;
通过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活源普查,并采用产排污系数整体核算法与分行业分类法分别核算,得到2组数据。系统地分析研究2种数据,找出偏差的根源,提出纠正偏差的校正系数,使得普查数据的核算结果更接近实际,从而为污染源的分析与治理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2010年04期 v.23;No.111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