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诚文;金小达;贾捍卫;赵雪锋;王玉珏;
针对烟气生物脱硫污泥中单质硫磺难以回收和利用的问题,研究设计了一条以有机溶剂四氯乙烯(PCE)高温萃取-降温结晶技术为主体工艺的路线。经过几个月的中试研究表明,PCE萃取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回收硫泥中单质硫磺的方法,得出如下最优的运行参数:干燥后的硫泥粉碎到粒径0.05~0.15mm(100~300目)、接触反应时间为10~15min、接触反应的温度范围85~100℃,PCE与硫泥的投加比例为4~5mL/g,降温结晶至25℃以下。试验结果表明,回收的硫磺纯度在96.5%以上,硫的回收率在90%以上。最后从所需蒸汽费、冷却水费、电耗费、人工费、PCE消耗费等几个方面对该工艺应用于拟建的硫回收工程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拟建工程的运行成本为230元/t,净收益为770元/t,年收益可达到281万元,可产生可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2010年02期 v.23;No.10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朱磊;康广凤;李淑芬;楚宪锋;吴向阳;
针对青岛地区氰化尾渣,进行了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分析,确定该氰化尾渣中方铅矿和闪锌矿具备资源化回收的潜力。针对方铅矿、闪锌矿的浮选特点,优化回收条件,可得到ω(Pb+Zn)≥56%的铅锌精矿,尾矿中硫质量分数达到25.56%,回收精矿、尾矿均可作为工业生产原料,实现了氰化尾渣的资源化利用,环境效益显著。
2010年02期 v.23;No.108 5-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青;刘汉湖;张龙;朱文杰;张双圣;
针对活性艳蓝KN-R模拟废水,研究了PACT系统中吸附和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PACT工艺对脱色效果要优于活性炭吸附和活性污泥法。活性炭吸附试验中粉末活性炭质量浓度为200mg/L时脱色效果最好,而在PACT中则不同,粉末活性炭质量浓度为300mg/L时脱色效果最好。活性艳蓝不易生物降解,增加活性污泥质量浓度对脱色效果影响不大,而污泥的最佳使用质量浓度在1500mg/L左右。
2010年02期 v.23;No.108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吕志刚;杨艳丽;徐敏;
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河湖底泥与固废物混合物在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含水率、有机质、全氮和碳氮比[ρ(C)∶ρ(N)]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含水率保持在60%左右有利于堆肥的腐熟,过高的含水率延长堆肥的腐熟时间;底泥堆肥有机质质量分数不应低于15%;ρ(C)∶ρ(N)保持在25~30∶1。添加猪粪和稻壳效果较好,木屑分解较慢,加入尿素等无机氮肥有利于堆肥的腐熟。
2010年02期 v.23;No.108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刘跃旭;王少波;原培胜;赵瀛;
恶臭污染物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选取恶臭污染物的典型代表硫化氢(H2S)气体,采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在常温常压下对H2S气体进行去除,考察了在高频放电条件下,H2S去除率与放电电压、频率、浓度、停留时间、湿度、和放电间隙、占空比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放电电压、较长的停留时间、较大的放电间隙有利于提高H2S去除,合适的湿度、放电频率、脉冲调制有利于提高反应器的效率。反应器参数与电源的有效匹配对于提高H2S去除率及节能降耗十分重要。
2010年02期 v.23;No.108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马铮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用融雪剂除雪已是我国冬季除雪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冻融循环的作用下,道路撒布的融雪剂会对混凝土造成危害。在此配置不同质量分数的融雪剂溶液,对不同强度的混凝土试块进行冻融实验研究,比较混凝土试块的质量损失,从而得出随着融雪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其质量损失增大,当质量分数达到2%时,其质量损失达到最大,即融雪剂对混凝土的腐蚀最严重,当质量分数继续增大至饱和溶液时,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融雪剂对混凝土的腐蚀反而减小;混凝土试块强度越大,抵抗冻融破坏产生的局部张力能力越强,混凝土质量损失越小,即受融雪剂腐蚀影响越小。
2010年02期 v.23;No.108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红华;邓海涛;姚兵;
将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ABR-SBR)应用于中成药废水处理工程中。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质量浓度CODCr为438~2300mg/L,BOD5为310~824mg/L,SS为86~229mg/L和色度为50~220倍时,处理后出水可达到GB21906—2008《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该工艺操作简便、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费用低。
2010年02期 v.23;No.108 23-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广英;赵若尘;张金华;张勇;
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技术改造工程实例,对老氧化沟进行功能区划分,确定明显的缺氧区和好氧区,采取措施增加好氧区溶解氧浓度,降低缺氧区溶解氧浓度。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出水主要指标稳定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2010年02期 v.23;No.108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胡友彪;朱正国;
研究以粉煤灰、沸石、膨润土为骨架,工业淀粉为粘结剂混合造粒,以偶氮废水为降解对象,详细探讨了各组分配比及焙烧温度对偶氮废水脱色率的影响。m(粉煤灰):m(沸石)=3∶7,另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10%的粘结剂、35%的膨润土和50%的H2O,600℃焙烧2h的条件下,复合材料的散失率为0.89%,对偶氮废水的脱色率为92.56%。
2010年02期 v.23;No.108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金小达;刘广兵;
介绍了宜兴协联热电有限公司烟气生物脱硫工艺,该工艺利用生物技术对烟气脱硫液进行还原、再生,脱硫液中的硫氧化物最终成为副产物单质硫(S)被分离出来;同时对生物脱硫系统的建构筑物进行了介绍;对生化系统pH值、COD、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等运行参数的控制特点进行了描述;最后对生物脱硫和传统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的经济和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生物脱硫这一新的脱硫工艺在工程应用上的成功意义和发展前景。
2010年02期 v.23;No.108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周伟;
结合实际的柠檬酸废水处理工程,对影响IC反应器稳定运行的pH值范围、温度条件、有毒有害物质、预酸化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做了详细的探讨。严格按照IC反应器的进水要求及优化的工艺参数运行IC反应器,COD的月平均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
2010年02期 v.23;No.108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煜;
通过对淮南洛河发电厂300MW机组大气污染源监测,模拟预测和比对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设施不设换热器,对大气污染物扩散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气象条件下,脱硫设施不设换热器对大气环境影响不甚明显。
2010年02期 v.23;No.108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晓薇;刘博;
选用从人民公园采集的种植土和玉米种子进行盆栽实验,待玉米长成后进行收割、自然风干、对其不同部位进行分割,并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来测定不同质量分数铬(Cr)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得出实验结果:随着Cr质量分数的不断提高,玉米的发芽率,生物量和其长势都逐渐降低,玉米根系的含Cr量远远大于茎部,是茎部的4~20倍。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土壤中的Cr会对植物生长起阻碍作用,植物根系对Cr的吸附量远远大于茎部。
2010年02期 v.23;No.10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陈樑;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建立能在12h内快速检测大肠杆菌的体系。把环境水样过滤浓缩后,将截留在膜上的细菌直接或8h增菌后提取DNA模板,以大肠杆菌Uid A基因设计引物,经过PCR扩增、凝胶电泳检测,水环境样品在不增菌条件下和增菌条件下检出限分别为1.52×104个/L,1个/L。与滤膜法比较,PCR法时间缩短、灵敏度和准确度提高,适宜于水环境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
2010年02期 v.23;No.108 52-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吴涛;
通过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验收监测纳入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背景和进程,及其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的关系,引入做好该系统验收监测工作的几点看法。并结合实际工作找出做好该系统验收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2010年02期 v.23;No.108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振玉;孙亚兵;徐建华;陈颖;缪虹;王瑾瑜;王惠英;
对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降解全氟化合物的研究现状、新型技术、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做了全面综述。着重总结了微波等离子体技术、水等离子体技术、填充床等离子体技术等。简要阐明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全氟化合物的去除机理,以及微波等离子体技术和水等离子体技术对CF4的降解机理。最后总结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全氟化合物降解的发展前景。
2010年02期 v.23;No.108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晓根;韩永忠;李俊;程伟健;
概述了含油废水的特征,综述了气浮法、吸附法等常规处理方法及其相应的优势和不足,介绍了电凝聚等新技术。详细论述了膜分离法在处理含油废水中的应用,并且重点介绍了微波破乳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相关发展趋势,为含油废水的处理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2010年02期 v.23;No.108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吕亮;张静;姜浩;
兽用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归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查阅了近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土壤环境中几类典型抗生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的污染源、污染水平、生态毒性和引起抗性基因的风险进行了综述。
2010年02期 v.23;No.108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相震;
分析了CCS目前在技术、法律、经济、社会公众接受度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障碍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验、实际的一系列问题。提出CO2的捕获和封存是目前被认为减少对大气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技术。由于科学、技术、法律、经济、社会公众接受度的原因致使CCS目前不能广泛应用,对此,应由联合国相关组织、各国政府主导建立具有前瞻性的、明晰的碳封存法律框架、政策框架来推动CCS的管理和发展。
2010年02期 v.23;No.108 71-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牛亚青;郑济芳;王晗莉;
重金属对动物抗氧化损伤酶的影响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此综述了近年来重金属铅及其复合物诱导水生动物抗氧化损伤酶的影响研究,同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通过对比国内外有关铅导致水生动物抗氧化酶损伤的研究成果,期望能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2010年02期 v.23;No.108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