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技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研究报告

  • 一、二维耦合水环境数学模型在沿江排污口设置中的应用研究

    顾惠卉;孙志鹏;胡琦玉;范文杰;刘明朝;

    以苏南沿江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为例,基于闸站调度、污染物变化、污水处理效能等要素确定预测方案,采用一维稳态和二维水量水质数学模型耦合方式分析了尾水排放对长江和城区河道的水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污水处理厂排放的达标尾水对夹江影响甚微,污染物最大扩散面积仅为0.159 km~2且水质未超标,内河水质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而事故排放尾水时,夹江、内河部分断面水质均恶化至劣V类。研究可为沿江入河排污口的合理设置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新政策、新标准下类似工程的排污影响分析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v.38;No.20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冷轧高氯酸性废水的双极膜电渗析资源化利用中试研究

    庞河;李文江;曾滔;吴家学;

    为实现冷轧高氯酸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通过构建特定双极膜电渗析系统,对废水处理开展中试研究,探究操作电压、流量、电导率对制酸碱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HCl浓度和能耗与操作电压、电导率均呈正相关。设置操作电压为25 V,双极膜进水流量为13 L/h,电导率为180 mS/cm时,制得的HCl和Na OH质量分数最高分别可达9.26%和11.17%,电流效率为85.43%,产能为0.91 kg/(m~2·h),能耗为6.08(kW·h)/kg。试验论证了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应用于冷轧高氯酸性废水处理切实可行,可实现资源回收与废水减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推广价值。

    2025年05期 v.38;No.205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垃圾转运站渗滤液预处理水质优化研究

    顾春洋;陈海波;蒋家超;杨靖;王立章;罗萍;黄杰;

    垃圾转运站渗滤液中高浓度悬浮固体(SS)易堵塞填充床电化学反应器(PBER)并使电极失活。对此进行水质优化,结果表明,一次混凝最佳条件下(pH值为9, PAC投加量为1 400 mg/L, PAM投加量为10 mg/L),出水浊度为108.2 NTU,ρ(SS)为272.2 mg/L。两级混凝最佳条件下(pH值为7,两级PAC投加量均为1 400 mg/L, PAM投加量分别为9,8 mg/L),出水浊度为17.5 NTU,ρ(SS)为88.0 mg/L。对比一次混凝,两级混凝需添加更多混凝剂,但可显著减少pH值调节剂用量,出水浊度和ρ(SS)均更低,更满足PBER进水要求。

    2025年05期 v.38;No.205 12-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市政工程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与应用

    周俊;杨亚文;邵诚心;何林;职聪聪;吴永佳;

    为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的市政工程碳排放核算方法,梳理国内外现有核算方法与标准,结合市政工程的特点,建立市政工程全生命周期碳核算方法,并以武汉市胜海大道立交工程项目为例,对生产及运输、建造、运营等各阶段进行全面的碳排放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市政工程不同阶段对碳排放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生产及运输的碳排放量最大,为7.62×10~7kg,占总排放量的87.04%;生产及运输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为水泥和钢筋,占比分别为49.54%和33.39%;建造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为柴油消耗,占比为77.9%。研究提出的碳核算方法可为市政工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提供了依据。

    2025年05期 v.38;No.205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某废弃矿区水环境污染特征及酸性矿井涌水成因研究

    唐爽;钟昌茂;徐云张;邱恩喜;彭撞;

    以四川某废弃矿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建井监测及采样分析方法,揭示了废弃矿井对水环境污染机制及矿井涌水成因。结果表明,受酸性矿山排水及硫铁矿层影响的监测井水及下游沟渠水水质较差,超标指标多且倍数高,Fe~(2+)/Fe~(3+),Mn~(2+),Al~(3+)超标倍数分别达647,71.5和1 300倍。河西2#,3#及4#硫铁矿,河东1#和2#煤矿水质均超标严重,涌水长期为红褐色,p H值低于3.0,硫酸盐、Fe~(2+)/Fe~(3+)及Mn~(2+)均超标严重,形成酸性矿井涌水,原因为开采过程中硫化矿物形成低pH值硫酸~硫酸高铁溶液,同时破坏了原有地层和岩溶通道等地下水流通道。

    2025年05期 v.38;No.205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电化学法用于棉染色高盐废水处理和回用的中试研究

    杜希;陈浩;尹林达;钱智毅;梁家维;张洪发;邱孝群;

    通过对某印染企业产生的高盐染色废水进行电化学处理,并对处理后的盐水再次用于染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染色废水排放温度为60℃,ρ(NaCl)为100 g/L,采用硅基掺硼金刚石(BDD)电极进行处理,当电压为6 V,电流密度为75 mA/cm~2时,即可使盐水脱色后达到回用于染色的要求,电解的同时需考虑废水中余氯的脱除,可采用酸性条件下曝气的方式去除余氯。当回用盐水最大吸光度≤3.5,ρ(COD)≤2 948 mg/L,ρ(余氯)≤1 mg/L时即可用于复染,并可达到新鲜盐水染色的同等要求。项目运行成本为电解和脱氯所需的电耗及药剂,收益为回用盐和水,净收益可达到43.66元/t。方法对末端污水的生化处理及中水回用具有较好的正向作用,兼具环保和经济效益。

    2025年05期 v.38;No.205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污染防治

  • 玻璃仪器检测法在某化工企业地下水渗漏排查中的应用

    邢剑伟;许浩瀚;徐栋;李哲泳;王仕清;李万超;刘曼霞;刘梓欣;

    为推进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亟需开展地下水污染源渗漏排查,玻璃仪器检测法是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以某在产化工企业为例,采用玻璃仪器检测法对企业16处潜在渗漏风险点位进行排查。结果显示,生产装置区、储罐区共存在14处渗漏,主要表现为地面裂缝,渗漏量介于14~202 mm之间,且渗漏量越大地下水中企业特征污染物浓度越高、水质越差。企业需立即开展防渗整改工作,从源头阻断地下水污染风险、消除污染隐患,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基于提出的在产企业地下水渗漏污染模式,可为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提供新思路。

    2025年05期 v.38;No.205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公园式”半地下二级处理组合池应用案例

    周大为;

    佛山市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规模为8×10~4m~3/d,其中二级处理组合池采用单层加盖半地下式的建设形式。通过集约化布置改良AAO+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污泥泵房实现了出水达标,通过工艺细节优化保障运维便捷,同时在上盖打造对公众完全开放的景观公园改善城市风貌,设计方案着重考虑了池顶检修盖板与景观冲突、竖向高差带来的安全性与美观性协调,覆土厚度对种植设计的限制考虑,实现了功能与景观的统一。运行后出水COD质量浓度为8.8 mg/L,NH_4~+-N质量浓度为0.1 mg/L,BOD质量浓度为2.35 mg/L,均可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2025年05期 v.38;No.205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环境监测与大数据分析

  • 网格化微站系统在某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分析中的应用

    金周军;吕建会;孙家辉;闻红达;陈刚;

    为提升网格化微站系统在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分析中的应用效能,基于2022年9月~11月64个微站数据,开展大气污染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站的监测数据与标准站保持高度一致性,可有效支撑园区小尺度环境监测工作;特征雷达图证明网格化微站系统可解决标准站点位稀疏造成的监测盲区,通过网格化布点监测可实现园区污染事件的实时响应与精准定位;联动巡查结果显示网格化微站系统监控预警优势突出,高级预警可精准定位污染源,为快速响应、排查处置及时提供准确依据。说明网格化微站系统可作为标准站的有效补充,为园区大气监测、预警及排查提供数据支撑。

    2025年05期 v.38;No.205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淀山湖无人机智能蓝藻水华监测预警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徐晓军;穆珂;刘东胜;怀红燕;倪萍;王振宇;吴刚;

    为了对淀山湖蓝藻水华实现实时监测与预警,构建了“天-地”协同蓝藻水华智能监测体系平台,基于无人机影像和YOLOv5n-seg模型进行识别蓝藻水华的应用研究。研究发现,模型识别精确率为70.8%,平均精度(@50)为0.621,平均推理时间为490 ms,预警成功率为94.39%。系统从初次识别蓝藻水华到航线重规划响应时间均低于75min/次,完整预警闭环时间均为1~2 h/次。同时监测平台可识别较小面积的蓝藻水华,不仅提升了蓝藻水华监测效率,且降低预警成本,为蓝藻水华治理和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38;No.205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综述与专论

  • 高原高寒地区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毛育文;李学新;范峻雨;姚明宇;陈阿凤;欧群飞;

    由于高原高寒地区低温、强太阳辐射(紫外线)及大气含氧量低等环境特点,给高原高寒地区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对此,通过对国内高原高寒区域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高原高寒区域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尽管面临一定程度的环境限制,但通过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强化措施与实践,此领域的应用技术已取得一定进展。未来,移动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研发将为高原高寒地区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025年05期 v.38;No.205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污泥热解改性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刘诗秀;张晓娇;关杰;林铁;

    污泥热解碳化技术作为一种污泥资源化处置技术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可视化分析了近十余年来的研究热点,揭示目前污泥基生物炭的研究重点在优化热解污泥生物炭工艺,提高其对在废水中对重金属等极性污染物的吸附能力。通过可视化重点综述了热解制备工艺的适用场景及改性机理,展望了未来生物炭在处理水中新兴污染物的应用,推动污泥处理向绿色可循环发展。

    2025年05期 v.38;No.205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壬基酚吸附降解技术研究进展与政策建议

    韩雨岐;佟洪金;尹朝阳;龙泉;郭卫广;

    壬基酚(NP)作为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因其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累积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减少壬基酚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系统综述壬基酚的产生与污染状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吸附和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多种吸附材料、生物降解、化学氧化及光催化技术的作用机制、关键影响因素及现实应用问题,并提出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吸附剂和降解技术、降低和避免二次污染风险、优化联合技术和配套运行维护体系、完善法规政策和监测体系等一系列技术政策建议。

    2025年05期 v.38;No.205 67-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钢铁行业污染物与CO2排放联合清单研究综述

    秦晓彤;王欢鑫;刘佳悦;岳欣;崔建升;

    钢铁行业作为全球碳减排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领域,其协同控制研究对实现“双碳”目标与减污降碳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与多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研究解析,对比了国内外CO_2核算与校验方法,梳理了碳排放核算工序级研究成果和联合清单编制以及协同效应分析研究进展,总结出目前研究的不足:数据基础薄弱,精度不足;末端治理技术不成熟,协同分析评估方法仍待完善;“减污降碳”政策尚未完善,协同减排经济成本较高。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预测,并提出研究发展方法及建议。

    2025年05期 v.38;No.205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环境科技》征稿启事

    <正>办刊宗旨:《环境科技》以服务于环境污染防治实践为目的,重点报道环境科学研究成果、实用技术、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及环境管理新思路、新方法等。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评价与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大数据分析、专论与综述等。征稿范围:有关环境科技、环境工程及其相关的应用理论研究及实用技术;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环评规划、清洁生产和环境问题综合整治等方面的论文:环保工作经验、环境与法治、环境文化构建及其他有关的论文。

    2025年05期 v.38;No.20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欢迎订阅2026年《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正>《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杂志是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主管,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和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主办的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环境科技双月刊。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2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32-1418/X,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2009。以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环境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教师及其他环境科技工作者为服务对象,从多角度向读者介绍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和新经验。常设栏目有:环境管理、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与评价、监测技术、创新与探索等。

    2025年05期 v.38;No.20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欢迎订阅2026年《净水技术?》杂志

    <正>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核心学术期刊(A)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DOAJ)华东地区优秀期刊CN 31-1513/TQ ISSN1009-0177邮发代码:4-652官方网址:www.jsjs1982.com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净水技术》(创刊于1982年)每月25日出版,是我国市政给排水和工业水处理领域最具知名度和权威性的国家核心期刊之一。国内外公开发行,侧重报道我国市政给排水和工业水处理中的科技创新和实践,理论与实践并重,常设栏目“大家之言”获评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2025年05期 v.38;No.205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欢迎订阅2026年《环境科技》杂志

    <正>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环境科技》是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主管,江苏省徐州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环境科学技术类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应用型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23版)》应用扩展期刊、《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的T3级(业内认可的较高水平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32-1786/X,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4829。

    2025年05期 v.38;No.205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